<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今天是: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物价工作 互动交流 政务服务
        创新做法
        锚定绿色低碳,攻坚污染防治!沈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5日 作者: 来源: 财金信用处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日博365体育_365的账户被关闭_365be体育入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服务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站位全局履责、立足省会担当,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着力调整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一、主要成绩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5年下降19.44%,超额完成下降15%的考核指标,能耗强度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投入产出效率全省领先。

            能源消费结构显着改善。煤炭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54%下降到2020年的46%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同期由23.9%提高到35.1%,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消费比重从17.4%上升为27.4%,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稳步构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变革。2020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为4.6:33:62.4,服务业质量效益显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服务支撑能力稳步提高。

            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打造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数量36项,省级绿色制造名单128项,总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

            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5.9%提高到24.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8.8%提高到58.5%,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由16%提高到26%。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乡建设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分别在2016 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提高能效30%和20%。发展“装配式+超低能耗+健康住宅”绿色建筑体系,城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超过50%、绿色建筑占比达到85%。

            交通运输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快捷高效的城市出行体系,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214.45公里,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宝马大东厂区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推动通运输工具装备低碳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占比由2015年的39.1%增加至85%以上。

            二、当前重点工作

            年初以来,全市上下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强化责任意识、践行使命担当,努力推动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一)有序推进碳达峰

           在全省率先开展碳达峰理论研究,编制碳达峰总体方案和分领域行业专项方案,加快构建“1+10”的碳达峰政策体系。目前,《日博365体育_365的账户被关闭_365be体育入口推进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待省方案正式公布后,将按程序审议发布;10个专项方案正抓紧制订中,计划年底前陆续完成。

           (二)深入开展清洁取暖

           我市申报的2022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成功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争取到21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取得历史性突破。目前,已成立市清洁取暖工作专班,并印发《日博365体育_365的账户被关闭_365be体育入口2022年度清洁取暖项目工作方案》,提出2类12项重点工作任务。2022年底,清洁取暖率预期将提高至59.4%。

            (三)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230万千瓦新能源开发指标,规模超过前20年风光发电装机总和。目前,150万千瓦风电项目已全部核准并将陆续开工,投产后年可新增60亿千瓦时绿电,减排二氧化碳480万吨。2021年,全市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9.75万千瓦,约占全省1/4。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将提高到38%以上。

            (四)系统推进节能提效升级

            加强区县用能预算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增量“红绿灯”制度;上收节能审查权限,严把节能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永安、近海等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2022年底,能源消费强度预计完成下降3.2%的目标。

           (五)加快布局绿色低碳产业

            推动航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装备、生物医药(含医疗器械)、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5个重点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今年上半年,推荐68户企业申报2022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上报的多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确认。2022年底,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预计达到29%以上。

           (六)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发布实施全省首个超低能耗建筑地方标准,启动多个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建设(约6万平方米)。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成功纳入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无废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名单,突破性获得资源环境领域(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中央资金6000万元,制定发布35个城市核心板块规划方案,加快建设1000个口袋公园,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

            三、下一步安排

            (一)以“双碳”引领绿色发展。一是按程序出台碳达峰方案。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市绿色发展及碳达峰工作,加快构建市级碳达峰“1+N”政策体系,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工作格局。二是分领域组织实施。抓好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碳达峰工作,确保相关指标任务细化落实。三是项目化协同推进。分类建立重点领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储备库,实施三年滚动、动态评估调整,按年度清单化、工程化稳步推进。

            (二)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一方面做好增量,加快建设风、光、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另一方面稳住存量,发挥化石能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做好“煤新组合”“气新融合”发展。同时,加快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做好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二是推进清洁取暖项目。开展热源清洁化改造面积25488万平方米、既有非节能建筑改造面积80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和县城清洁取暖率100%,具备条件的平原农村地区基本完成散煤替代且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三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补齐城市核心区变电容量短板,扩大220千伏电网覆盖范围,启动文西、塔山等变电站项目,消除主变过载问题,建设辽中—顾屯等线路工程,打造无约束接入的智慧电网,提高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能力。加大农村地区电网改造力度,满足电能替代需求。

            (三)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是出台节能减排方案。对全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巩固提升环境治理成效的具体举措,提升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能效水平,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区域协同治理,为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二是强化节能监察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科学有序推动用能预算管理。恢复设立市级节能监察机构,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和节能监管。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数字化赋能装备制造业,全力发展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装备;二是深度开发“原字号”。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是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IC装备、航空、生物医药及机器人等产业规模。